文章摘要:研究目的:体教结合经过30多年的发展,取得了长足的进步。目前,省队校办作为体教结合类型的一种新模式,全国多所高校都在积极付诸实践,并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竞技体育人才。陕西省作为教育大省,具备"省队校办"的优势,当前,陕西省体育局正与多所高校正在磋商推行个别项目的"省队校办"模式,但工作还在进行中,尚未达成一致协议。西安体育学院作为全国最早六所体育院校之一,目前与陕西省省队校办跆拳道、拳击、空手道、小女排、蹦床队及田径、散打等项目运动队,近十年,经过快速的发展,为国家队和省队输送一批优秀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,取得了一些经验,并获得了可喜的优异成绩。本文以十四运会为契机,通过对西安体育学院省队校办项目实践研究,将成功之处予以推广,为陕西建设体育强省和推行"省队校办"模式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意义,为我国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提供参考依据。研究方法: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、专家访谈法、实地调研法等方法,对西安体育学院省队校办项目政策性基础、取得的成绩、学训矛盾、扩大影响力等方面调查研究,研究结果:1.政策保障,形成优势互补。在西安体育学院与陕西省体育局领导的高度重视下,双方签订了合作协议,明确了责任和义务:省体育局承担参赛教练员、运动员的人员经费、伙食费、运动员补助、运动员奖励及部分器材费用。学校将负责运动员学习和训练,包括为运动队提供训练场地和食宿、制定学习和训练计划、负责队员饮食、医疗等具体管理和后勤保障工作。由于双方形成合力,对运动队都投入了充足的经费,有效保障了运动队的运转,同时节省了人力、物力和财力资源,充分形成了优势互补。2.借助学校资源,取得优异成绩。学校作为专业类体育院校,是集教学、科研、训练为一体的,为备战各类比赛,学校专门成立了医疗、科研、运动员膳食等复合型团队,并制定"赛前预案""一人一策"等方案,提高了教练员科学训练的水平,有效保障了运动员参赛。通过不断努力,在近十年的时间培养出了一批优秀的竞技体育人才,包括陈定在内的奥运冠军、刘飘飘在内的世界冠军、李东华在内的亚运会冠军、宁文龙在内的全运会冠军及张豪等多名全国冠军。同时,团队工作人员通过跟队服务,提高了自身业务工作能力,也为科研提供了有效的理论数据,同时促进了教师、教练员在职业道路上有发展。3.缓解学训矛盾,促进运动员社会化。长期以来,受传统专业队培养的主、客观因素影响,运动员的文化学习得不到有效的保障,运动员除了运动专项以外,很多人没有专长,导致从运动队退役进入社会后很难适应。鉴于以上原因,学校通过多方努力,运动员小学和初中在学校附近进行借读,高中阶段在西安体育学院附属竞技体育学校就读,实行上午上课,下午训练,在比赛前进行集训和比赛回来后进行补课的教学管理模式。在步入大学后,学校教务处、竞训处等相关职能部门和专业院系制定了《西安体育学院高水平运动员管理办法》等相关条例和办法,实行高水平运动员人才培养方案,有效的把运动员从大中小学衔接起来,延长了运动员的运动寿命,缓解了学训矛盾。学校作为全面培养德、智、体、美、劳人才的地方,相比较专业队较为封闭的空间,使在校运动员能够接触更多的校园文化,促进了运动员社会化发展,使之能更好的适应社会。4.扩大影响力,实现互利双赢。多年来,经过双方的协同合作,学校通过培养运动员使教学、科研、训练成果更上一层楼,也促进了教练员训练科学化,同时增加了学校影响力。运动员与陕西省体育局进行双重注册,取得的成绩双方都认定,使得多方面提高了省队的形象和吸引力,以竞技体育为引领,带动了陕西省全民体育的参与,从而实现了互利双赢。研究结论:实践证明,"省队校办"模式有效缓解了运动员学训矛盾,扩大了影响力,实现了互利双赢。同时,作为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重要路径,有着可持续发展战略意义。在十四运会结束后,陕西体育部门和教育部门应统一思想、形成共识,深入探索"省队校办"模式,大力优化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,必将为陕西早日建成体育强省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。
文章关键词:
作者单位:西安体育学院
论文DOI:10.26914/c.cnkihy.2022.009055
论文分类号:G807.4
Copyright © 2021 《西安体育学院学报》杂志社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